保羅啟迪174
【加拉太書6章1~10節】弟兄們,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,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(注);又當自己小心,恐怕也被引誘。
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,如此,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。人若無有,自己還以為有,就是自欺了。 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;這樣,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,不在別人了, 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。
不要自欺,神是輕慢不得的。人種的是什麼,收的也是什麼。 順著情慾撒種的,必從情慾收敗壞;順著聖靈撒種的,必從聖靈收永生。
我們行善,不可喪志;若不灰心,到了時候就要收成。 所以,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,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。
弟兄們,如果有人犯了過錯,你們有上帝的精神意志的人,內心應該要順從耶穌道理,改正這個人;注意你們自己,避免自己也被引誘犯下過錯。
你們要分擔彼此的重擔,這樣就完全實踐耶穌的道理。如果有人覺得自己了不起,而他實際上沒有什麼料,他就是在欺騙自己。每個人要檢驗自己的言行有沒有符合耶穌的道理,然後讓自欺的人獨自高興就好了,不要去跟別人攪在一起。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。
對傳達耶穌道理的人,給他們生活所需。
不要欺騙,不可以嘲笑上帝的道理;一個人撒什麼種,就會得到什麼收穫。一個人順著個人私欲撒種,必從個人私欲收割到腐敗;一個人順著上帝的精神意志撒種,必定會從上帝的精神意志收割到生命永恆的道理。
我們要行善不倦,若不灰心,時機成熟,我們就可以收割。只要有機會,就要做對大家有益的事,尤其是對那些能夠對耶穌的道理守信用的人。
注:挽回 restore 使復原,這裡解釋為「改正」,保羅的意思是要門徒把犯錯的人,重新教育成耶穌的替身。
注:溫柔meekness順從,保羅的意思是順從耶穌的道理。
李鈞震:
1. 每一個人難免都會犯錯,做錯事情當然需要彌補、接受處罰,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真誠地悔改,以後不可以再犯一樣的錯誤。最積極的悔改,就是努力地學習各領域的道理;一個人如果沒有專業技能,很容易就犯錯。
2. 也有一些人雖然被法院判處有罪,但是實際上他很可能是被冤枉的,這種事情在美國、日本、台灣都屢見不鮮,所以我們不應該仇恨任何一個犯錯的人,而應該幫助所有的人接受更生的教育,讓他們未來可以積極地服務社會。
3. 司法還沒有三審定讞的人,社會大眾對他們應該要無罪推定,也就是不要採取一種仇恨、報復的心態,不要論斷;而要想盡辦法讓所有受刑人再接受教育,將來有機會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。
4. 還沒有三審定讞,就一口咬定別人犯罪,這就是有罪推定,這樣的人內心充滿仇恨,也非常幼稚,絕對不可能是基督徒。文明社會,都是無罪推定。
5. 我們為了維護社會的正義,需要用專業知識來指責權貴的過錯,但是,對每一個人,不分貧富貴賤,不管他要不要承認自己犯錯,基督徒一定要挽救他們的靈魂,一定要努力地教育他,一直到他養成「終身學習、追求道理、愛人如己」的習慣。
6. 基督教的領袖,有許多人也算權貴,教友當然要用《聖經》嚴格的審核他們的一舉一動,到底有沒有符合耶穌的道理。如果不符合耶穌的教導,當然要嚴厲地批評,也要教育他長大成人,教他再學一樣專業技能。千萬不可以讓宗教領袖,肚子沒料,還自以為形象完美,這就是自欺。
7. 個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,如果學有專長,就應該無私地奉獻給社會弱勢;如果自己有弱點,就應該盡全力來彌補,這樣的社會才會符合公平正義。自己的能力愈來愈強,就愈有能力幫助社會進步。
8. 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,也要經常反省自己過去的言行,是不是已經傷害了社會,那個後遺症自己彌補了沒?
9. 國民黨的黨產,是一種偷竊的行為,他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影響,剝奪了社會弱勢者應該有的資源,國民黨彌補了沒?這個偷竊行為偷了五十年,到底彌補了沒?人種的是什麼,收的也是什麼。
10. 蔣中正、蔣經國、李登輝都是基督徒,都偷竊國家的資產給國民黨的黨庫,排擠了社會福利的資源,造成許多家庭破碎,這些國家領袖都算敗類,社會大眾可以不原諒他們,但是基督徒一定要心存耐心,要求他們好學讀書來悔改。
11. 中、英文聖經整本沒有精讀20遍以上的人,就沒有資格拿神學博士,如果不小心拿了,那就是一種自欺的詐騙行為,當然相當地華而不實。這樣的人,絕對不敢上山傳道。
12. 中、英文聖經整本沒有精讀30次以上的人,有什麼資格按聖經起誓?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把握完全實踐耶穌講的話,就沒有資格發誓,更沒有資格拿聖經發誓。基督徒如果被人家稱為聖人,又論斷別人有罪,這該怎麼辦?參考【馬太福音7章1節~5節】
13. 台灣大學附近的教會,牧師起碼要精讀中、英文聖經50次以上,同時也要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,不然肚子沒料,你憑什麼傳道給大學教授?牧師沒有能力傳道給大學教授,就愧對耶穌,相當地不要臉。
14. 大學教授如果是基督徒,卻沒有辦法盡心盡意地追求各領域的真理,你們敢跟保羅見面嗎?你們的國際學術論文,如果不能超越東京大學的教授,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你是基督徒。參考【約翰福音1章1節,馬太福音22章36~40】
參考資料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