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

人類對於上帝的觀點改變

尼斯貝啟迪62

1.      歐洲「宗教改革」的重點,在於人類對於上帝的觀點的改變,而在這種改變與政治和經濟特性的改變之間,有極為密切的關係。

2.      韋伯曾指出,在西元十七及十八世紀,清教徒對於工作的神聖性的信仰,與資本主義的興起,有很大的關係。而且許多歷史學家曾告訴我們,近代的政治國家的興起,原因在於大一統的基督教的破碎

3.      在政治方面所謂的國家的主義,一般而言就是宗教的代替物。在政治的領域中,很注重忠順、奉獻、儀式、及紀念先聖先賢,而與中世紀人們在宗教方面所作所為差不多。

4.      由於科學、技術、民主制度、教育,以及現代的其他要素,宗教似乎很快地變得陳腐而跟不上時代了。

5.      直到目前為止,宗教仍然是現代世界中的效忠與社會的根源。古老和傳統的信仰消失了,但是現在卻有一些新的、奇異的宗教信仰產生。

6.      凡是論述西方社會哲學的書,無可避免的要涉入基督教。自從羅馬帝國覆亡以後,宗教與社會思想的主流是基督教思想。在過去的一千五百年之中,西方社會哲學所研討的問題,都以基督教社群與軍事社群、政治社群、革命社群及其他形式的社群之間的鬥爭為主。

李鈞震:

1、基督教那麼努力地傳道,每個禮拜都有在教會上課、做禮拜,為什麼人類對於上帝的觀點會改變

2、一方面是因為黑死病等天災,基督教的禱告無用,造成人們認為神父或上帝的公信力喪失;另一方面是因為,部分的學者學習了希臘哲學的理性思考與邏輯辯論,使得牧師的講道內容,變得可笑。最後,因為神職人員品德不佳,無法成為社會的典範。

3、後來,馬丁路德等新的宗教改革者,直接挑戰了教宗的權威,社會大眾對上帝的法力更覺得懷疑,導致對基督教信仰的崩潰;人們找不到信仰的寄託,只好努力地賺錢,於是國際貿易就大大地發展。

4、基督教會破碎,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宗以及其他的神職人員不好學、驕傲自大,不願意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,導致他們的理性與知識水準愈來愈差,甚至低於一般社會大眾。

5、近代的天主教神職人員,比較謙卑,願意學習現代的科學知識,反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後的新教(基督教),變得比較驕傲、不理性、不好學,因此,基督教有逐漸沒落的跡象。

6、經歷過文藝復興運動以後,天主教的公信力,一日不如一日,社會地位大大地降低,有權力慾望的人就放棄跟天主教掛勾,轉而跟政客合作,因此,國家主義就愈來愈強烈。

7、耶穌所創立的基督教,原本並不是一種宗教,而是一種學校。學校的老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學習、擴大生活領域,然後把所學的去蕪存菁、循序漸進地教導給學生。現在有許多的大學也是天主教或基督教所建立的,例如牛津大學。

8、新興的宗教能夠發展下去取代舊宗教,一定是因為其宗教領袖有特殊的領袖魅力,結合現代人的新需要,改革了舊宗教不理性的部分。但是,任何宗教都一樣,如果沒有不斷地吸收科學、技術、民主制度、教育,以及現代的其他要素,遲早被現代社會所淘汰。

9、歐美國家因為被基督教統治將近二千年,基督教是他們共同的生活記憶與生活習慣,《聖經》裡面的故事、教誨,自然而然深入所有西方世界的思想當中,不僅僅是被洗腦,甚至也可以說連基因都種下了基督教的成分。

10、因此,所有西方學術的發展,其思維的開始或過程,都充滿了《聖經》與希臘哲學的內容。

11、西方學術的快速發展,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文藝復興運動,藝術家與哲學家吸收了希臘哲學。因此,西方所有大師級的人物,一定同時具備希臘哲學與《聖經》哲學的基礎。

12、東方的學者,如果要挑戰歐美各領域的大師,熟練《聖經》與希臘的哲學是基本功;如果能夠把現代的學術加上《聖經》與希臘的哲學,再加上東方的哲學思想,才有可能超越歐美,而成一代大師。

13、東方的科學家,多數缺少獨立思考能力、理性不足,主因是西方的哲學思想理解太少、實踐太少;所以絕大多數東方的科學家寫不出好的教科書,也沒有高超的教育能力。

14、哲學思想要能夠理解,不是靠死背或苦讀,而是身體力行的結果。

 
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