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

古代的共產主義

希臘哲學61

1.      只有在戰爭時期,斯巴達才放鬆對青年人嚴格的紀律約束,准許他們美化髮式,裝飾自己的衣服和武器。當兩軍交戰時,斯巴達國王傳令所有的戰士戴上花冠,又下令吹笛手吹起進行曲,然後,國王親自唱起進軍凱歌。

2.      斯巴達戰士的步點,合著長笛的節奏,唱著讚歌向前行進,如此氣勢令膽小之敵肝膽俱喪。可以說,正是這樣一種在法律制度下違背人性的苛刻生活和嚴格訓練,才將斯巴達人變成攣希臘最傑出的戰士。

3.      斯巴達人彼此在劃一的、生計上完全平等的基礎上生活在一起,單憑美德去博取功名;為了使同胞抵制對海外黃金和奢侈品的誘惑,呂庫古取消斯巴達的金銀貨幣,規定在城邦通用一種古老而笨拙的鐵幣,一大堆沈重的鐵幣只有一丁點可憐的價值。

4.      所有斯巴達人無論貧富,都結成單位,到公共食堂用餐,無一例外,誰又能說這不是平等呢?

5.      呂庫古使每一個斯巴達公民成為了德行的典範:克己、節制、充滿勇毅與堅強,對順境和逆境皆處之泰然。相反地,希臘人將「法律」視為道德與創造的力量,並用法律來對公民進行道德和社會責任方面的教育

6.      嚴格地從公民整體內部來看人性的優秀品德,雖然它在人性的某些方面看上去有些殘酷、野蠻,但是,它確有著一種英雄主義的特徵。嚴格地來說,這也是一種創造,是對人的一種藝術的創造。

7.      波呂克拉提達司曾經作為斯巴達使者出使波斯,當他被問及此行是以公家還是以私人身份出訪時,他回答道:「成則以公家身份,敗則以私人身份。」

8.      呂庫古讓斯巴達人發誓,在他從德爾菲回來之前,他所制訂的法律不得有任何變動。他向阿波羅神獻祭,再次祈問神靈他所制訂的法律是不是最完美的?是不是足以促進一個城邦的繁榮與美德?德爾菲神諭再次肯定他制訂的法律是傑出的。

9.      呂庫古寫下這道神諭,派人送回斯巴達,至於他自己,則決定讓同胞永遠不能解除他所立下的誓言。他決心以死來成就其德行,讓同胞永受誓言的約束。做完這一切之後,他絕食而終。

10.  斯巴達奉行呂庫古的法律達五百年之久,並且以這套立法保持了兩個世紀的強盛。呂庫古死後,斯巴達人為他建立一座神廟,每年人們都像對待神明一樣向他獻祭。對斯巴達人來說,呂庫古的名字成了正義的象徵,也成為熱愛人民和母邦的理想領袖的象徵。

11.  古代保守主義者認為斯巴達將專制、貴族和民主三種政府型態融在一起,但是這個體制背後還有自私、殘忍、冷酷和滅絕人性的一面。

12.  當斯巴達國王特奧蓬波斯自豪地炫耀斯巴達固若金湯,乃因公民知道如何服從時,個人對於事物的鑑別和思考能力已經被完全抹殺;並且,這種制度讓斯巴達人完全與世隔絕,生活在真空裡

13.  它以保持傳統為名,拒絕取消任何舊事物,結果它也不能發展出新事物。當世界日新月異,新事物要求不斷產生、提出時,它終將落在歷史車輪的後面。

14.  自西元前六世紀中期起,斯巴達再也不能產生出詩人、雕刻家、建築家。由於呂庫古制度的確立,曾經一度興盛的斯巴達藝術文物皆毀於一旦。

15.  為了杜絕外在環境干擾和影響,保持種族與制度的純潔,斯巴達人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,他們禁止人民出國旅行,也不歡迎外邦人來到斯巴達。

16.  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,使他們忽略了成長中的希臘科學、藝術以及哲學。從這些意義上,斯巴達只是一架產生優秀戰士的機器,因為斯巴達人的最大願望,就是終身做一名士兵。

17.  當斯巴達人故步自封,宣揚克制與服從時,不遠處隔海相望的雅典人則滿懷熱情地在進行他們的民主實驗,他們從千百次的錯誤與不當中,建立起了一個範圍寬廣行動積極的文明。

18.  這個文明正如海納百川般在吸收每一個新事物的新觀念,它集忍耐、變化、複雜、豐美、懷疑、想像、詩意、狂烈,以及民主、自由於一身,多彩多姿,與斯巴達文明形成鮮明的對比。

李鈞震2010.5.31摘要

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

禮儀與禮拜

尼斯貝啟迪64

1.      宗教的第四個要素是「禮儀」。所謂禮儀,是以固定的儀式來表示神聖或教條的行為方式。浸禮,是一種禮儀;對死者的追悼,是一種禮儀;而婚禮,也是一種禮儀。

2.      禮儀,是一種個人或集體的行為方式,這與教條之為一種信仰方式完全相同。因此,「禮儀」本身也變成為一種神聖的的要素。

3.      禮儀的特點是,它有時可能與信仰沒有關連。許多人參加一種宗教上的儀式時,也許根本不信仰。遵循某種民風或參加一種儀式,這種行為多多少少是無意識的,通常並不反映出什麼意義。

4.      宗教的第五個要素是「禮拜」。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種社會分子,也就是一個最小的結構,它能包含我們剛剛討論過的神聖、禮儀和教條等三個要素。

5.      「禮拜」能導致歡樂、內心的和平、安靜、熱心等印象,對於一個信教的人而言,這些印象是他信仰的確實證據。

6.      禮拜的消極意義是,禁止某些可能違犯神聖的活動。藉著禮拜消極的一面,可以免於塵世的污穢,或可能的污穢。

7.      假如沒有禮拜,宗教無法長久存在,無論它在起初時具有多麼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,或是在近代具有多麼濃厚的科層化的色彩

 

李鈞震:

1.      宗教的第四個要素是「禮儀」,目的是為了維持宗教的神聖性與崇拜。成功的禮儀訓練,可以約束人的行為,讓參加宗教活動的人維持在一種共同的記憶與行為規範。

2.      「禮儀」,也可能擴大變成社會規範,一種風俗習慣。它可以穩定社會秩序,也可能阻礙社會進步。

3.      「禮儀」,一開始的每一個動作細節,都有其行為目的,為要幫助新的教徒熟悉教條,或對宗教領袖的崇拜。

4.      宗教的第五個要素是「禮拜」。實際上就是一種宗教內涵的教育課程。只要宗教的內涵上,擁有愈多的客觀真理,「禮拜」的價值就愈高

5.      現代社會的禮拜,擺脫了宗教色彩,被學校教育所取代。實質上,學校的教育過程,就是一種禮拜。獨裁國家利用學校教育,培養學生崇拜獨裁者;民主國家利用學校教育,培養學生崇拜真理、真實、科學…。

6.      家庭教育,也是一種禮拜。因為父母也具備崇高形象,也負起教育的功能,小孩子崇拜、模仿父母成為自然。父母親擁有的真理與理性愈多,愈能夠維持「家庭宗教」的神聖性與凝聚性。

7.      學校老師或教授,就是一種宗教師,年齡愈小的學生,愈是崇拜或聽從老師。老師擁有的真理與理性愈多,欲能夠維持「學術」的神聖性。現代的大學,就是一種宗教的變形。

8.      現代社會的宗教,必須跟大學的教授競爭其「理性」的程度,誰的理性程度高,誰就擁有多少信徒。新興宗教的崛起,也代表學校教授的理性程度不足。

9.      人類的本能,會信任比自己理性的人;民主社會的政治,無所不用其極的廣告、包裝政客,形塑政客的理性程度,以誘騙選民的信任。但是,這必須經過執政的成績,來驗證其神聖性。

10.  宗教信仰,信徒會驗證預言、啟示、禱告…的真實度,如果「不靈」,信徒的信仰就會崩潰;有靈驗的廟,香火才會鼎盛。對政客而言也是如此,沒有實現政見,就會淪為一種詐騙集團。

參考資料:

馬政府五大信任危機

我們準備好了!

淡水河水質連年惡化

郝龍斌 活化淡水河政見

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

自食其力的界線

孟子啟迪65

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,踵門而告文公曰:「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,願受一廛而為氓。」

文公與之處;其徒數十人,皆衣褐,捆屨、織席以為食。

陳良之徒陳相,與其弟辛,負耒耜而自宋之滕,曰:「聞君行聖人之政,是亦聖人也,願為聖人氓。」

陳相見許行而大悅,盡棄其學而學焉。

陳相見孟子,道許行之言曰:「滕君,則誠賢君也;雖然,未聞道也。賢者與民並耕而食,饔飧而治。今也滕有倉廩府庫,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,惡得賢?」

孟子曰:「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?」 曰:「然。」

「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?」 曰:「否。許子衣褐。」

「許子冠乎?」 曰:「冠。」

曰:「奚冠?」 曰:「冠素。」

曰:「自織之與?」 曰:「否。以粟易之。」

曰:「許子奚為不自織?」 曰:「害於耕。」

曰:「許子以釜甑爨,以鐵耕乎?」 曰:「然。」

「自為之與?」 曰:「否。以粟易之。」

有一個神農學派的人,叫許行,他從湖北一帶到滕國,步行來見滕文公說:「我從很遠的地方來,我聽說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正在實行古時候聖王的施政重點,希望能夠領到一間房子,做你的老百姓。」

滕文公就給他一棟房子;許行有門徒幾十人,都穿著粗麻布衣,靠綁草鞋、編草席為生。

有一個儒家學派的人叫陳良,他有個學生叫陳相;陳相跟他弟弟陳辛,背著耕田的工具,從宋國來到滕國,向滕文公說:「聽說滕文公施行古代聖王的政治理念,所以也是一位聖人,希望能夠成為這個國家的百姓。」

有一天陳相碰到許行,一談之下非常地開心,把以前所學的都放棄了,改學「神農學派」。

後來陳相又碰到了孟子,他轉述許行的話說:「滕國的領導人,實在也是一個真誠能幹的人;雖然如此,但是也還沒有做到最高境界。真正有才能的人,應該和百姓一起耕作,自食其力,自己做飯,來治理百姓。如今滕國的穀倉滿滿的,這是因為讓百姓過度辛苦來養他自己,怎麼會算是一流的人才呢?」

孟軻先生問說:「許行老師,是不是一定自己耕種了才吃飯呢?」 陳相說:「是的。」

孟軻先生又問:「許行老師一定自己織的衣服才穿嗎?」 陳相說:「沒有。許老師穿的是粗麻布衣。」

孟軻先生又問:「那許老師戴帽子嗎?」 陳相說:「他戴帽子。」

孟軻先生問:「是什麼樣的帽子呢?」 陳相說:「是絲織的帽子。」

孟軻先生問:「是自己織出來的嗎?」 陳相回答說:「不是,是用他種的穀物換來的。」

孟軻先生說:「許老師為什麼不自己織蠶絲布來做帽子呢?」 陳相回答說:「這樣會妨礙耕種的時間。」

孟軻先生又問說:「許老師是不是用鐵鍋、瓦罐煮飯呢?用鐵器耕田呢?」 陳相說:「是的。」

孟軻先生又問:「是許老師自己煉鐵、打鐵的嗎?」 陳相回答說:「不是,是用穀物換來的。」

李鈞震:

1.      神農學派主張人人都應該獨立自主、自食其力,從君王到百姓都應該如此。

2.      孟子認為,獨立自主是對的,但是一個人時間有限、能力有限,為了讓整個社會能夠自由貿易、活潑自然、多元化發展,應該每一個人善盡他個人的才華、貢獻給社會,大家彼此交換彼此的商品跟需求,這樣人人都可以過著比較幸福的生活。

3.      現代人,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專業技能,也應該要終身學習,並樂於與所有的人分享自己所學,互相學習求進步。

4.      市場的自由貿易,一定要在公平正義的社會結構當中進行,同時交易的資訊應該要透明化、公開化,不然就一定會變成「以大欺小」、詐騙橫行。

5.      一般人判斷別人或要求別人的標準,經常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與過去的歷練,這往往會失去同理心,不瞭解別人職務上的困難與界線。所以孔子說: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」

6.      許行因為只有幾十個門徒,沒有管理過幾百個人的經驗,更沒有管理過幾萬人的經驗,所以,他不知道當一個幾萬人的領導人要負責多少事情;自己歷練上的界線,就成為誤解別人的原因。

7.      許行個人的界線,為什麼沒有發生在孟子的身上?因為孟子有一個做人的核心重點:「學而不厭,教而不倦」。孟子這一生都是不斷地學習各領域的知識與能力,不斷地在教育各種不同資質的人,因此非常有「同理心」。

8.      有同理心的人,才能夠精確地掌控別人的需求與困難,並且能夠適時地提供解決之道;同理心,是一種精密的理性推演能力,絕對不只是想像力。

9.      馬英九與吳敦義經常責備公務人員沒有同理心。一、上樑不正下樑歪:在上位者沒有同理心,下面的人很難具備同理心。二、公務人員要追求行政效率,要不斷地提升行政效能成為世界第一,這才叫同理心。三、知識水準不夠,沒有「學而不厭,教而不倦」的人,不可能有同理心,這是鐵律。

10.  學者,跟一般社會大眾不同,不但要對社會大眾具有同理心,同時要對各領域大師的精神思想具有「同理心」。台灣的學者,絕大部分都厭惡跟各領域的大師結交、成為知己,這樣非常地「鎖國」,非常地沒有「同理心」。

11.  朱敬一、李遠哲……應該努力成為克魯曼、史迪格里茲、愛因斯坦、哈柏瑪斯……的知己,不然也是一種「鎖國」,把自己鎖在自己想像的世界當中。

參考資料:孟子啟迪9 孟子 支持市場經濟

 

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

理性 必然是逐漸符合現實

海耶克啟迪14

海耶克說「近百年每次經濟理論進步的腳步,都與主觀主義的應用一致。」這是其中一段奧地利學派最常引用的金科玉律。

孟格爾決定,商品分類必須包含「虛構、幻想的商品」,這絕對不是武斷的看法。

所有的東西都被分為兩類,「有用的」和「無用的」。對孟格爾來說,只要人們找到自己需求與商品的因果關係,並且能夠取得商品,這類的東西都稱為有用的東西,涵蓋在有用的東西範圍裡的一切事物,都可以稱為商品。

其次,任何一種市場需求大於供給數量的商品,都會受到經濟行為的影響

最後一步,建立經濟行為準則,其餘的經濟學原則只能跟著「個體的經濟」行為走

孟格爾的理論系統,確實可行而且邏輯完整。這帖膏藥的利害之處是指出,需求來自於人們正確地了解到需求與商品之間的因果關係。那麼,萬一人們誤判需求與商品的關係,該怎麼辦呢?

新古典主義分析理論,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脫離現實的,他們假設所有人都得到完整的資訊,所以,可以刪除人們犯錯的可能性。

純粹的主觀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說法是,商品的狀態,並不是仰賴實際需求性,而是人們主觀的理解(這些商品可以滿足需求),因此去除了「幻想、虛構商品」的可能性。

主觀理解商品可以滿足多少需求,可以解釋商品價格的高低,而這似乎是一般認為經濟學者該做的事。

孟格爾走第三條路,他承認「虛構、幻想商品」的存在,但是懷抱盼望,認為「文明進步」將減少幻想商品的數量(翻譯編寫Bruce Caldwell《海耶克的挑戰 Hayek’s Challenge》)

李鈞震:

1、何謂主觀主義?人們購買東西是因為他們主觀上覺得到自己有需要,也就是經常是根據慾望,而不是根據理性。

2、需求,來自於人們正確地了解到需求與商品之間的因果關係

3、「虛構、幻想商品」是存在的,但是「文明進步」將減少幻想商品的數量

4、人類的主觀,決定了自己是否購買商品的需求;但是個人的理性的提升,將降低「虛構、幻想商品」的生存空間。

5、每次經濟理論進步的腳步,都與主觀主義的應用一致。也就是說,新的經濟理論,一定是因為發現了「人類行為真實的人心的新模式、新需求、新的經營模式…,配合著社會文明的發展」。

6、只要人們找到自己需求與商品的因果關係,並且能夠取得商品,這類的東西都稱為有用的東西,涵蓋在有用的東西範圍裡的一切事物,都可以稱為商品。

7、只要有「同理心」,就可以找到人類的「新需求」。所以廠商間的競爭,實際上就是「同理心」能力的競爭。廣告公司,誰比較有同理心,誰就能引導潮流。

8、商品可以滿足多少「需求」?它將決定商品價格的高低。物以稀為貴。

9、研發與創新,可以創造出新的需求、新的生活模式、新的生產流程、新的行銷模式…這將主宰未來世界的經濟實力。一個國家的「研發與創新」能力,根源在於大學的學術實力與言論自由空間

10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學的學術實力,根源於1.政府對各級學校的教育投資多寡?2.是否五育均衡並重?3.是否確實因材施教?這三點也是培養國民是否具備「理性」、「同理心」的條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