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啟迪58
孟子去齊。
尹士語人曰:「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,則是不明也;識其不可,然且至,則是干澤也。
千里而見王,不遇故去。三宿而後出晝,是何濡滯也?士則茲不悅。」
高子以告。
曰:「夫尹士惡知予哉?千里而見王,是予所欲也;不遇故去,豈予所欲哉?予不得已也。
予三宿而出晝,於予心猶以為速。王庶幾改之。王如改諸,則必反予。
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,予然後浩然有歸志。予雖然,豈舍王哉?
王由足用為善。王如用予,則豈徒齊民安,天下之民舉安。
王庶幾改之,予日望之。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?諫於其君而不受,則怒,悻悻然見於其面。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?」
尹士聞之曰:「士誠小人也。」
孟軻先生離開了齊國。
齊國人尹士對社會大眾說:「孟子如果不曉得齊王不可能是商湯、周武王的水準,那他就是沒有『識人之明』;如果孟子明知道齊王是庸才,卻還來到齊國,就是想追求名利。
走了千里的長途,來見齊王,不順利所以走了,卻住了三夜才離開晝縣,為什麼這樣拖拖拉拉、貪慕虛榮呢?這就是我不爽的。」
孟軻的學生高子,把這些流言告訴了孟軻先生。
孟軻先生回答說:「那個名嘴哪瞭解我呢?走了千里的長途來見齊王,是我自願的;因為無法很好地合作,所以我就離開了,這難道是我願意的嗎?我實在是沒辦法!
我住了三天才離開晝縣,其實我心裡認為還是太快了,應該多給齊國機會,或許齊王突然就改變心意了。齊王如果改變心意,就一定會追我回去,
出了晝縣而齊王還沒有追過來,我才放棄,心裡像洪水一樣急著回鄉。我雖然決心要回鄉,難道是因為我跟齊王恩斷義絕嗎?
齊王也是很努力想要把事情做好,只是齊王若是願意重用我,那豈止是齊國的人民可以安定地生活,全世界的人民也都能夠安定地生活。
齊王也許突然間會改變想法,我還是每天都在這樣盼望。我怎麼會像小孩子一樣呢?提供意見給領袖,他不肯接受,我就發脾氣、變臉嗎?說要離開,就用盡所有的體力離開,直到累倒了才休息嗎?」
尹士聽了這些話之後,說:「我實在是像個小孩子啊!」
李鈞震:
1. 小人,就是小孩子。我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,在乎自己的感受,在乎名利、權力、性慾……一切生物的本能反應。
2. 大人,就是大丈夫,成熟而獨立自主的人。他們在乎社會大眾的福祉,在乎文化長久的發展,在乎教育、自由、公平競爭……,一切理性的思考。
3. 在二蔣時代,台灣的大學教授如果沒有參加過民主、人權運動,或是環保生態保護的運動,就是屬於小孩,翁啟惠一定不敢否認!
4. 在李登輝執政時代,學者們如果沒有參加修憲的運動,沒有推動公投法,沒有推動陽光法案,這樣的人沒有社會正義感,屬於幼稚園。
5. 最近十年,學者們如果沒有寫國際學術論文,沒有寫國際各大學通用的教科書,沒有跟諾貝爾獎得主成為知己,都屬於不好學、擺爛的中輟生。不然至少也要得一個師鐸獎。
6. 要有「識人之明」,首先一定要認識自己,要瞭解自己所有的優、缺點,要確定自己是屬於大人,還是小孩?有沒有五育均衡並重?
7. 其次,自己有沒有努力在彌補自己能力、學識、品德上的弱點?如果沒有,就還是個小孩子。大人,一定會彌補自己的弱點,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看清楚自己;自己看清楚了自己,才有可能看清楚別人。
8. 想要從政的人,一定要衡量自己的學識與能力,是不是超過台灣人口的千分之一?自己是不是台灣最有學問與能力的2.3萬人之一?如果還沒有到達,就想要獲得權力,想要當議員,這就是貪權、貪財、詐騙社會大眾。
9. 沒有學問與能力的人,講話一定沒有辦法守信用,可是又想出名,只好不斷地包裝、粉飾自己,最後不但沒有識人之明,連自己對自己都不瞭解。最後的結局,一定會去薇閣發洩。不信?問吳育昇。
參考資料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