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

孟格爾的《經濟學原理》

海耶克啟迪2

1.      身為政治經濟學教授,孟格爾有相當的權力。他向學校推薦無薪資的私人講師擔任教職,同樣地,他建議皇帝誰應該被指派擔任有給職教授。當可敬的Lorenz von Stein接下經濟學教職的時候,孟格爾以學術界資深學者身份離開維也納大學,那是1885年。

2.      他也多少能夠掌控誰能在經濟學領域有所發展。維也納的公共圖書館,委婉地說,不太完善,要用圖書館必須遵守一大堆令人光火又浪費時間的規定。為了避免跟圖書館管理單位打交道,優秀的學生受允許在他們教授的私人圖書館工作。

3.      孟格爾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個人藏書,是奧地利最完整的。如果一個年輕人要找經濟學方面的工作,擁有使用孟格爾圖書館的邀請,幾乎是必要的第一步。在奧匈帝國,法學教授的經濟學領域中,孟格爾無疑是最辣的菜色。讓我們回頭來討論讓他獲得教授職位的那本書。

4.      孟格爾的《經濟學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》,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創始文件,是的,就像它的名字所暗示的,基本上這是一本教科書。這在現代來看可能有點奇怪,一本教科書可用來建立一個學派思想?但是,當時跟現在學術界慣例相反,在奧匈帝國以及德語系國家的教授們,通常是寫教科書而不是文章或專題論文。造成這個現象的動機,是非常「經濟學的」:

5.      教授的收入,絕大部分倚賴他們授課的成就,這就大大鼓勵協助授課的教科書的發展。專題論文,有時候是由申請教授資格審核的年輕人所寫,除此之外,幾乎都只有學院以外的人在寫,例如學院外很有名的H. H. Gossen J. H. von Thunen

6.      在我們開始更周密地探討《經濟學原理》的主題之前,先提供內容的簡潔摘要,應該會對讀者有所幫助。這本書有一個序言與八章。在第一章,一個東西被視為物品,有四個必須具備的條件。第二章,孟格爾提出,當人對物品的需求超過環境可供給的數量,這個物品就變成『最有效益』活動的主題,它變成一個經濟物品

7.      價值理論在第三章,貨品拿到市場去賣,依據需求決定價值,愈多人需要,價格愈貴。第四章,孟格爾解釋,大家把東西(邊際單位)拿到市場上去,這就形成交易。

8.      第五章討論價格的形成。在這裡,孟格爾比較,在二個獨營事業,或一個壟斷事業下,價格的(變動)幅度;以及比較「競爭」與提供「社會福利」二種情況下的價格差異。

9.      第六章,他解釋 「需求」與「交易」的價格之間的重要差異,並且討論什麼時候哪一個因素會主導決定物品的「價值」。第七章是孟格爾的「必需品」理論。生活必需品就是那些準備要促銷的物品,「市場性」(暢銷)是它們最基本的(考慮)面向。

10.  孟格爾用「必需品的市場性」的概念,在第八章提出貨幣理論,在這裡他認為,最有市場性的必需品,會逐漸地被接受(承認、同意),成為一般的交易媒介,或是貨幣。這些是孟格爾論點的主要思路。(翻譯編寫Bruce Caldwell《海耶克的挑戰 Hayek’s Challenge》)

李鈞震:

1、歷史上偉大的大師,他們的著作,都是經典。想要成為大師的人,都必須著書,而且1思考的細膩度2表達能力,必須超越全世界其他的教科書。

2、此外,3對所有的現象必須要有清楚的定義與解釋4必需要滿心歡喜地要求讀者提出批評

3、經濟=做生意。一定要考慮需求的多少,供給的多少;物以稀為貴。

4、做生意=彼此滿足彼此的需要,一種交換的動作。需要,包括心理上與生理上的;交換,必須要有效率。

5、在自由市場的運作下,國際貿易關稅逐漸趨於零,進出口不限制,那影響國家經濟力量的因素,只剩下1政府的行政效率。2國民的生活品質。3國民的知識素質。總之,知識就是力量。

6、亞洲四小龍,未來能一較高下的因素就是,1政府的行政效率。2國民的生活品質。3國民的知識素質。目前,台灣最差,這種結果的主因就是政府官員的知識水準與能力,最差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